臣乃武将,不善言辞。</p>
可恶!</p>
死嘴,怎么这么没用,就不能像她们一样说出好听的话吗?</p>
“就叫羽林吧。”</p>
知韫愉悦地摆摆手,“至于云麾,等到以后你们谁要是在战场上立下大功,我一定向阿父为你们讨来这个称号。”</p>
“我!”</p>
男孩子们迅速举手,而后对视一眼,用眼神威胁对方不许抢。</p>
“你们,要不打一架?”</p>
楼缓的玄孙女楼梧眼中闪过狡黠笑意,“都是要做将军的,手上功夫不会差吧?”</p>
七八岁大的男孩子本就是招猫逗狗的年纪,被简简单单一击,立马就到一边去约架去了,空余子婴举起的手。</p>
子婴:“……”</p>
他收回手,在知韫笑盈盈的目光中微微红了脸庞,小声却认真,“阿姊,我不想做将军的。”</p>
他是长安君成蟜的儿子。</p>
比知韫小两个月,成蟜死的时候,他不过襁褓婴儿,嬴政自然没兴趣为难这个侄子,也算是安安稳稳地长大。</p>
只是,成蟜毕竟谋逆而诛。</p>
早慧的子婴觉得,他应该不太适合去做领兵打仗的事情。</p>
“没事儿。”</p>
知韫捏了捏他的脸颊,“我们子婴以后想做什么就做什么。”</p>
这孩子还挺惨的。</p>
作为胡亥赵高败了江山后的最后一任秦王,有心恢复山河,却大势已去、无力回天,最后落在焚秦宫室、屠杀咸阳的项羽手中,大约在死前也受了极大的折磨。</p>
“有阿姊在呢!”</p>
她摸摸他的总角,“不喜欢打仗也不要紧,帮阿姊做旁的事。”</p>
比如,司掌谍报机构。</p>
秦国自然有自己的间谍情报部门,通过对六国的渗透而获取大量情报,并在整合之后进行离间计等情报战。</p>
她也准备组建一个。</p>
虽然连影子都还没有,但名字已经取好了,就叫“悬星使”。</p>
星星悬于天际,拱卫月亮。</p>
“嗯!”</p>
子婴弯了弯眼眸,重重点头,认真保证,“我都听阿姊的!”</p>
“乖。”</p>
知韫笑着应了声,而后起身,“咱们也去瞧瞧,既然精力这么旺盛,不如明日就让他们跟着去帮忙收麦子吧!”</p>
又是一年秋收。</p>
治粟内史和农部已经连轴转地忙碌起来,不过再忙碌,瞧着较之去岁明显增加的粮食产量,心里头也觉高兴。</p>
这可是丰收!</p>
秦国如今对寻常秦人的赋税,主要分田租、户赋和刍稿税。田租总体维持在十二税一,户赋分两次,十月出户刍一石十五斤、五月出户钱十六钱,刍稿税则每顷是3石刍+2石槀。1</p>
当然,徭役、兵役属于更赋,除此之外,还有路赋、羽赋、义赋、訾税之类的杂七杂八的赋税。</p>
不算低,但也称不上苛。</p>
赋税这种东西,本就不能脱离基本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。</p>
最起码,在保证官吏俸禄、军队粮草等种种财政开支后,秦王们没有想出口赋、算赋、献费等赋税种类。</p>
果然前人的智慧不比后人。</p>
(微笑.jpg)</p>
嬴政没有提高赋税。</p>
前几年秦国天灾频频,秦人基本没攒下余粮,总算能缓一缓了。</p>
左右基数大了,不仅秦人留下的粮食多了,交上来的赋税也多了。再加上今年秦赵交战,秦春种后出兵,秋收时已破赵国数城,可以截胡赵国的赋税不说,还有燕国买单,实在没必要火急火燎地搜刮秦人。</p>
不仅吃相难看、让收拢的人心又散去,还打击秦人的积极性。</p>
竭泽而渔,傻子才干。</p>
秦王又翻阅完一本郡县送上来的关于秋收的折子,心情愉悦,准备等忙完了手上的事,就把到处跑的女儿喊回来一起赏乐。</p>
然而,意外来得更快些。</p>
——加急军报到了。</p>
蒙毅从谒者手中接过贴着封条的漆盒,快步递到嬴政的漆案上,嬴政撕开封条、取出帛书一扫,眉峰皱起。</p>
“传召蒙武、王贲还有……”</p>
嬴政起身走到偏殿的地图沙盘前,又快速报出几个名字,“去昭台苑把太子也叫回来。”</p>
“唯。”</p>
事情紧急,蒙毅也不耽搁,转身出殿吩咐寺人去传召太子和重臣。</p>
很快,众人齐聚。</p>
*</p>
<span>春枝暮</span>1:秦国的赋税参考《睡虎地秦简》和《岳麓书院藏秦简》</p>
<span>春枝暮</span>没有找到秦朝征收口赋、算赋、献费的资料。《新出简牍与秦汉赋役制度研究》中通过竹简分析秦孝公十四年的“初为赋”指户赋,而非口赋、算赋、口钱。认为秦征收口算是在统一天下后,引用了东汉班固的《汉书·食货志》中写的“二十倍于古”论证。另外再查其他资料,甚至还有明朝董说《七国考》引宋朝《大事记》来证明秦有口赋的。但太史公在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中记载李斯有一项重要作为是辅助秦始皇“缓刑法,薄赋敛”,这就和秦统一天下后加重赋税的说法矛盾了。</p>
<span>春枝暮</span>如果秦真的有泰半之赋,这锅得给胡亥。(西汉刘安的《淮南子·兵略训》,“二世皇帝……发闾左之戍,收泰半之赋……”,这是最早的出处,再往后到东汉班固,就成“至于始皇……收泰半之赋”,黑锅直接扣到政哥头上了)</p>
<span>春枝暮</span>当然,泰半之赋也不是秦的专利,东汉荀悦《前汉纪·孝文皇帝纪》“……豪强富人占田逾侈,输其赋太半。官收百一之税,民收太半之赋,官家之惠优于三代。”——没错,说的三代以降第一明君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