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场戏的暖意还没从片场散尽,河北老区的清晨就被细密的雪裹住了。</p>
今天的拍摄清单上,除了女教师(林汐 饰)与地下党员(于和伟 饰)的秘密交接戏,还临时加了场重头戏——女教师带着孩子躲进巷口时,与巡逻的日军军官(段奕宏 饰)意外碰面。</p>
这是全片第一次让“柔弱的保护者”与“残酷的侵略者”正面对峙,没有激烈的肢体冲突,却要在眼神与语气的交锋里,把乱世里的隐忍与警惕演到骨子里。</p>
天还没亮透,林汐就带着苏念、林墨和知夏在布景巷子里走位置。</p>
雪粒落在棉鞋上,踩出“咯吱咯吱”的轻响,她蹲下来,挨个帮孩子们把鞋带系成紧实的双结,指尖蹭到林墨冻得发红的手,又把自己的厚手套摘下来给他戴上。</p>
<i>林汐</i>“一会儿看到段叔叔饰演的军官,不用真的害怕,就想着要把身边的小伙伴护好,把这点心思放进眼神里,比硬装出来的紧张更动人。”</p>
说话时,她还从帆布包里掏出三个暖宝宝,帮孩子们贴在衣服内侧,自己却只在旗袍外面套了件薄款羽绒服,说“一会儿拍戏脱外套方便”。</p>
于和伟到的时候,手里拎着四个冒着热气的保温桶,桶身凝着的水珠顺着指缝往下滴。</p>
他径直走到孩子们面前,把桶递过去。</p>
<span>于和伟</span>“酒店刚熬的小米粥,加了红枣,趁热喝,暖了肚子,一会儿拍戏才有力气绷住情绪。”</p>
说着,他又凑到林汐身边对台词,手指点在剧本“交接纸条”那页。</p>
<span>于和伟</span>“我这句‘子时磨坊见’,得压着嗓子,气声多一点,像怕被风刮走;你接纸条时,手可以稍微顿一下,不是怕,是急,怕耽误了转移孩子的时间。”</p>
林汐立刻掏出随身的小本子,笔尖在纸上飞快记着,抬头时眼里亮着光。</p>
<i>林汐</i>“我也是这么想的!而且接过纸条后,我可以往巷口瞟一眼,再把纸条往袖口塞,塞的时候手指蜷一下,既藏着警惕,又透着一定能护住孩子的劲。”</p>
两人你一言我一语,连“递纸条时手指碰没碰到”“说完台词后谁先转身”都抠得仔细,雪落在他们肩头,竟没察觉。</p>
没一会儿,段奕宏也来了。</p>
他没穿戏服,却已经带着角色的冷意,走到巷口阴影里站了会儿,才走向林汐。</p>
<span>段奕宏</span>“一会儿我从巷口过来,脚步声会故意放重,你听到声音后,不用立刻躲,先把孩子往身后护,等我走到三步远再低头,这个停顿,能显出你不想露怯,却又不得不隐忍的劲儿。”</p>
林汐点头,顺势提出自己的想法。</p>
<i>林汐</i>“我低头时,可以让苏念攥着我的衣角,我轻轻拍她的手安抚,既显母女般的亲近,也能反衬出面对你的紧张,这样层次更丰富。”</p>
段奕宏眼里露出认可。</p>
<span>段奕宏</span>“这个细节好,一会儿咱们试试。”</p>
张译今天没戏份,却裹着厚羽绒服在片场转了好几圈,回来时手里攥着张草图。</p>
<span>张译</span>“我跟灯光组说了,巷口那盏主灯调暗点,再在墙根加两盏地灯,既能拍出日军巡逻的阴影感,又不会晃着孩子们的眼,你俩对戏时,脸也能亮堂点,情绪更能传出来。”</p>
开拍前半小时,林汐又把三个孩子拉到身边,蹲下来平视着他们。</p>
<i>林汐</i>“一会儿听到段叔叔的脚步声,你们就往我身后躲,苏念拉着林墨,知夏拽着我的衣角,不用怕,我走得慢,肯定能跟上。”</p>
知夏攥着她的衣角,小声问。</p>
<span>夏知夏</span>“阿姨,要是我紧张得忘了躲怎么办呀?”</p>
林汐捏了捏她软乎乎的脸蛋,语气温柔却笃定。</p>
<i>林汐</i>“忘了也没事,阿姨会拉着你,咱们就当是在玩躲猫猫,好不好?”</p>
场记板“啪”地落下,巷子里瞬间静得能听见雪落的声音。</p>
日军的皮靴声从远处由远及近,林汐几乎是本能地把三个孩子护在身后,后背贴着冰冷的土墙,肩膀微微绷紧,眼神里藏着怕,却又硬撑着没躲开,直到段奕宏饰演的军官走到三步远,才缓缓低头,手指却悄悄把孩子往身后又揽了揽。</p>
段奕宏停下脚步,马鞭轻轻敲着掌心,语气带着压迫感。</p>
<span>段奕宏</span>“这么早,带着孩子要去哪?”</p>
林汐的头压得更低,声音却没抖,慢悠悠地答。</p>
<i>林汐</i>“带孩子去亲戚家,走亲戚。”</p>
说话时,她的指尖轻轻拍了拍苏念的手,苏念立刻顺着戏码,小声说。</p>
<span>苏念</span>“我……我外婆在前面巷子里。”</p>
这处临时加的台词,让段奕宏眼里闪过一丝赞许,随即又恢复冷硬,马鞭往墙上一指。</p>